第一章 魔王降临
大宋帝国自建国以来,统一中原之心未从了绝,边疆战事连年不断,民不聊生,尸横遍野。因此,北方病魔肆虐,南方连年大旱。
这一日,黄金殿上,文武官员位列两侧。
殿头官喝道:“有事早奏,无事退朝。”
只见众臣之中,一人出奏言:“近日北方瘟疫盛行,军民损伤甚多;南方数月大旱,民不聊生。愿陛下,减少税负,大赦天下,祈禳天灾,救济万民。”
天子听奏,随即下诏,一面大赦天下,减免民间税赋;一面领人修葺京城寺院,准备祈福事宜。
不料来月瘟疫转盛,天子闻知,龙体不安,久病不起,宰相召集百官计议。奏曰:“今,天灾盛行,生灵涂炭,民不聊生。众臣愚意,要消此灾,可宣汉天师星夜临朝,就京师寺院,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,布阴阳八卦之奇门遁甲,祈福上苍,驱除瘟疫,以保国泰民安。”
天子准奏,急令翰林学士拟诏一道,御笔亲书,并降御香一炷,钦差殿前太尉,前往武夷山,宣请汉天师星夜来朝,祈禳瘟疫。
太尉领了圣旨,辞别天子,背了诏书,盛了御香,带了数百人,上了铺马,一行人离了京城,取路径投武夷山来。
太尉一行人,不敢怠慢,一路风尘仆仆,马不停蹄,行了数十日,沿途换了无数马匹,终于来到武夷山下,当地大小官员,夹道相迎,太尉等人一刻不停,径投武夷山来。
众官同太尉到武夷山下,只见山上清宫许多,道众鸣钟击鼓,香花灯烛,幢幡宝盖,一派仙乐,太尉至清宫前下马。
但见清宫内外青松屈曲,翠柏阴森。虚皇坛畔,依稀垂柳名花;炼药炉边,掩映苍松老桧。石阶下流水潺潺,宫后青山环绕,仙鹤飞舞。
三清殿上,往来道士步态轻盈似飞。屋内供奉有太乙真君、玉女金童、紫微大帝、南极老人。前排二十八宿星君,后列三十二帝天子。
当下,住持真人,及道童侍从,前迎后引,接太尉至三清殿上,将诏书居中供养着。
众人坐定,太尉便问监宫真人道:“天师今在何处?”
住持真人向前禀道:“太尉有所不知,我家这代祖师,号曰‘济世’,性好清高,倦于迎送,自在天游峰,结一茅庵,修真养性。因此不住本宫。”
太尉问曰:“今天子宣诏,如何得见?”
真人回禀:“太尉莫急,贫道几日前听闻大人将至,早已派人上山去请,不出数日,我家天师便会下山。”
二人说话间,一道童从屋外进来:“监寺师叔,天师说明日便来三清殿接旨。”
真人言:“太尉尚可放心,明日宣召为时不晚,今日先住于我道观之中,待到明日,沐浴焚香之后宣读圣旨,与我汉天师一同返京如何?”
太尉应允。
当夜,太尉于道观中休息,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梦乡。
梦境之中,太尉来到一处松林,正欲移步,只听得松树背后隐隐地笛声吹响,渐渐近来。太尉定睛看时,只见是一道童,骑着一头黄牛,横吹着一管铁笛,转出林来。
但见那个道童笑吟吟地骑着黄牛,横吹着那管铁笛,走出林来。太尉见了,便唤那个牧童:“你从那里来?认得我么?”道童不睬,只顾吹笛。
太尉连问数声,道童呵呵大笑,拿着铁笛,指着太尉说道:“你来此间,莫非要见天师?”太尉大惊,便道:“你是牧童,如何得知?”
道童笑道:“我早间在草庵中服侍天师,听得天师说道:今皇上差个太尉到来山中,宣我往东京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,祈禳天下瘟疫,我如今乘鹤驾云去也。这早晚想是去了,不在庵中。你休上去,山内毒虫猛兽极多,恐伤害了你性命。”
太尉,道:“你不要说谎。”
牧童笑了一声,也不回应,又吹着铁笛,转过山坡去了。
太尉正犹豫间,山凹里起一阵邪风。风过后,那松树背后,奔雷一声吼,扑地跳出一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,太尉吃了一惊,叫声:“阿呀!”扑倒在地。
但见大虫:一身毛皮银白色,虎爪如银钩般,眼睛如闪电,尾巴似钢鞭,口似血盆牙似戟。伸腰展臂势狰狞,摇头摆尾声霹雳。山中狐兔尽潜藏,涧下獐獾皆敛迹。
太尉倒在树下,吓的三十二个牙齿打颤,心头似十五个吊桶,七上八下,浑身如中风一样麻木,两腿抖得如筛子般,口里连声叫苦。
霎时间,那白虎张开血盆大口,忽的扑向太尉,太尉哇呀一声,猛地从床上惊醒,此时已是汗流浃背。
太尉抹一把汗寻思道:“这原来是场梦,吓煞老夫。”想再睡去时,已是全无睡意,起身来到屋外,天已蒙蒙亮。只听得山上几声钟响,随后传来熙熙攘攘的人声,想必是真人率众前来服侍太尉沐浴更衣。
众道士备下香汤,请太尉沐浴,换了一身新鲜布衣,脚下穿上麻鞋草履,吃了素斋,取过丹诏,用黄罗布包好背在身上,手里提着银手炉,烧着御香,许多道众,送到后山。
太尉刚要上山,遥见一小童从山上下来。
真人上前问道:“能否见天师?”
小童回曰:“天师今晨乘鹤驾云,往京城去了。”
众人大惊,议论纷纷。
太尉怒曰:“好生大胆,竟敢对皇上无理。看我不奏明皇上,拆了你这鸟道观。”
小童言:“大人息怒,天师今晨,临走时说,昨夜已经说与于你,并叫你不要上山,难道太尉不知?”
太尉听后想起了昨晚那个梦,难道那不是梦,太尉一时有些摸不清头脑。
真人道:“大人,昨夜发生何事?”太尉细说昨夜一事。
真人听后言:“我家这代天师,非同小可,其道行非常。他是额外之人,四方显化,极是灵验,世人皆称为博通祖师。”
太尉道:“我真是有眼不识真师,当面错过!”
真人道:“既然祖师已经去了,比及太尉回京之时,这场醮事,想必已经完了,灾祸也必定消除。请太尉放心。”
太尉听后,方才放心。
随后真人一面教安排筵宴,款待太尉,一面将丹诏收藏于御书匣内,留在清宫中。
次日早膳以后,真人、道众等,请太尉游山。太尉大喜,并许多人一起游山玩水,步行而出,前面两个道童引路,行至一所殿宇。
殿宇四周都是红泥墙,正面两扇朱红色的大门,门上锁着胳膊大小的锁,上面交叉贴着数十道封皮,封皮上又是重重叠叠盖着朱印;檐前一面朱红漆金字牌额,左书四个金字,“伏魔之殿”。
太尉指着门道:“此殿是甚么去处?”
真人答曰:“此乃是前代老祖天师锁镇魔王之殿。”
太尉又问道:“为何这上面重重叠叠,贴着许多封皮,作何用?”
真人答曰:“此是太上老祖天师封锁魔王之地。但是经传一代天师,便亲手添一道封皮,使其子子孙孙,不得妄开,走了魔君。今经八九代祖师,誓不敢开。锁用铜汁灌铸,小道自来住持本宫三十余年,也只听闻,不知里面的事。”
太尉听了,心中好奇,想道:我且试看魔王一看。
便对真人说道:“你且开门,我倒要看看魔王什么模样。”
真人惊恐道:“太尉,此殿决不敢开!先祖天师叮咛告戒:今后诸人不许擅开。”
太尉听真人如此说道越发好奇,道:“胡说!尔等休要拿此怪事糊弄本官,想必是尔等故意安排这等去处,假称锁镇魔王,显耀你们道术,蛊惑民心。我饱读圣贤之书,何曾见锁魔之法,神鬼之道!我不信有魔王在内。快与我打开,我倒要看看这魔王如何!”
真人极力阻挠,三番五次说道:“此殿开不得,先祖之命实不敢违,又恐招来灾祸,伤及黎民百姓。”
太尉大怒,指着真人说道:“好不识抬举,尔等若不开与我看,回到朝廷,先奏你们众道士阻挡宣诏,有违圣意;后奏你等私设此殿,假称锁镇魔王,煽惑军民百姓,意在图谋造反。把你都抓了,统统杀头一个不留。”
真人等惧怕太尉权势,只得唤几个火工道人来,先把封皮揭了,再用铁锤打开大锁,众人把门推开。
只见里面黑洞洞的,杳杳冥冥,数百年不见阳光。黑烟尘土漫天飞舞,冷气阴阴。犹如人迹罕至的妖精之乡,乍一看,此屋犹如深不可测的万丈深渊,四周一切神秘莫测。
众人一齐都到殿内,里面漆黑一片。
太尉叫随从点亮数十个火把,将里面照亮,这才发现四边并无一物,只有中央一个石碑,约高五六尺,下面是一只石龟,大半陷在泥里。
那石碑上前面都是龙章凤篆,天书神符,众人皆不识。但看那石碑后时,却有四个真字大书,凿着“乱世神魔”。
太尉看了这四个字,有些胆怯。
恰巧此时真人开口道:“大人此乃不祥之兆,妄不可擅自掘动,恐有利害,害人害己。”
太尉听后大怒,喝道:“尔等道众,休得胡言乱语,快与我唤人来开。我倒要看看这魔王,究竟是何模样,想必都只在石碑底下。汝等,与我多唤几个火工人来,用锄头铁锹来掘。”
真人只得聚集众人,先把石碑放倒,然后一齐并力去掘那石龟,掘了半日方才掘起。取出石龟后又向下掘去,约有三四尺深,忽见一块大青石板,约有一米来长,半米来宽,上有天书神文。
太尉叫人将石板掘起,真人又上前阻拦道:“不可掘动。”
太尉那里肯听,众人只得把石板一齐扛起,顿时尘土飞扬,待尘埃落定时,忽见一张有些年数的黄纸从天而落,太尉捡起,取来火把看时,只见上面画着一些看不懂的符印。
真人上前道:“此乃镇压乱世魔王的符咒,千万不可毁坏,否则天下大乱。”
太尉听后点了点头,向下看时,只见石板底下,却是一个万丈深浅的地穴,里面阴风阵阵,深不见底。
忽然不知为何起了一阵邪风,刮得太尉手中的火把,火苗乱窜,一不小心,把太尉手中的神符点着了,太尉吓得赶忙把符纸扔在地上。
就在这时,只听地穴内刮喇喇一声响亮,犹如山崩地裂,泰山崩塌一般。那响亮过处,只见一道黑气,从地穴里滚将起来,掀塌了半个殿角。那道黑气,直冲到半空中,散作数十道金光,望四面八方去了。
众人吃了一惊,撇下锄头铁锹,尽从殿内奔将出来,推倒翻者无数。惊得太尉是目睁口呆,不知所措,面色如土,直奔到廊下,惨叫声一不省人事。
众人拼死相救方才得醒。太尉醒了立马问道:“走了什么妖魔?”
真人对太尉说道:“太尉有所不知,此殿中当初是祖老天师洞玄真人传下法符,镇锁着三十六个魔君在里面。上立石碑,凿着龙章凤篆天符,镇住在此。若放他们出世,必叫天下大乱。如今太尉放他们走了,怎生是好?”
太尉听罢,冷汗直冒,浑身哆嗦。急急收拾行李,引了从人,下山回京,真人并道众送官已罢,自回道观,修整殿宇,重新起竖石碑。
太尉在回京途中分付从人,不要把放走妖魔一事,说与外人,恐天子知后降罪。
太尉一行人,星夜回至京师,进得京城,此时天师已在京师禁院做了七昼夜法事,瘟疫尽消,军民安泰。天师也已经辞朝,乘鹤驾云,回仙山去了。
太尉次日早朝,见了天子,奏说:“天师乘鹤驾云,先到京师,臣等驿站而来,才得到此。”灾祸已消,龙颜大悦,赏赐一干人等。数日后,太尉突得疾病而死,皇帝大惊,询问缘由。
有人说:“此乃太尉折寿,祈求国泰民安之因。”皇帝听后,命人厚葬太尉,至此宋朝国泰民安十年有余。
好景不长,宋朝仅仅安稳了数十年,敌国,辽便对宋朝虎视眈眈,准备攻打。听闻此事,宋朝上下无不愤慨。有人建议:“我朝应当主动出击,还以辽国以颜色。”天子准奏。于是乎,一场大战即将展开。
河东路太原府中。
一员小校跑进王府:“报~将军,圣旨到,请您接旨。”
听后,王云龙与儿子王晶一同来到大厅,此时传旨官早已经到了。
待传旨官宣读完圣旨以后,王云龙安排管家打点传旨官一行人,自己则接过圣旨取道去了书房。
来到书房,其子王晶言:“父亲,我们这些年一直备战,足以与辽一战,吾愿替父出征,以报君恩。”
王云龙点了点头:“吾儿大了,这次伐辽关系到日后对辽的战略方向,故此次作战不可掉以轻心,兵贵神速,你即刻调拨人马,翌日起程。”
王晶:“父亲,此次出征乃是封天子之命,何不找九初军师为我军祈福,以振军心。”
王云龙点了点头:“那就明日一早,让军师祈福,愿我儿凯旋而归。”
翌日,太原城外,骁骑营中。
军师九初开坛上香,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,四十八面锦旗迎风飘扬,九初坐与法坛中央,念咒祈福。
过了半个时辰,九初念毕,取笔写下一个符咒,于坛中央烧了,举起一杯酒,敬天敬地,然后掐指一算,眉头微微紧缩了一下,然后,大声道:“上天神助,我军必大获全胜而归。”
三军听后,齐声呐喊“必胜”。
在众人的呐喊声中,王晶接过父亲手中的帅印,率军出征。
临行前,王云龙叫过自己的义子来,嘱咐道:“你弟弟,王晶涉世未深,不免有些心高气傲,此次出征我给你一道密令,一定要小心行事,你两个必定给我安然无恙的回来。”
王云龙义子接过密令,点了一下头,然后骑上战马,出发了。
这个义子,自参军以来,一直跟随王云龙南征北战,深得王云龙的喜爱,王云龙将其视如己出,非常器重。
宋军此次伐辽,取道宪州,再经宁化军,意在攻取武州。
一路走来,宋军沿途收纳了不少当地的力量,队伍日渐壮大。
这一日,王晶骑在马上对身边的大哥说道:“哥,你说这一战,咱能收回多少失地?”
“不好说,我军战力尚不可知,能收复武州就不错了。”说着那人看了一眼身后的宋军。
王晶:“大哥这么没信心,我还想去临潢府请你喝酒呢。”
“好,我就等你请我去临潢府喝酒,哈哈~”
说罢二人一起大笑了起来。
很快,宋军越过边境,来到了辽军地界。为了安全,宋军派出数支小股侦查部队,侦查敌情。
行不过数十里,突然一支侦查部队飞驰而回。
“报,将军,前方发现一支敌军。”
“有多少人马?”
“约有一千来人。”
“全军听令,跟我上,消灭敌军以震我军威。”言罢,王晶身先士卒,跃马而出。
很快,两军摆开阵势,剑拔弩张。面对数以万计的宋军,辽军显得渺小了许多。宋军因此信心大增。
刚一碰面,宋军就发起了总攻,数以万计的宋军,山呼海啸般的涌向辽军,辽军也不示弱,区区一千来人,也发起了冲锋。很快,两军交锋,紧接着,这一千来人的辽军,就如同落入河中的泥土,瞬间就消失不见了。
初战告捷,王晶有些忘乎所以,立即下令攻取武州城,豪言三日攻取武州,一月拿下大同府。
宋军很快就攻到了武州城外三十里处,就在即将攻城之际,突然有人报入营中。
“报~将军,我军运粮队伍遭到敌军堵截,需要救援。”
“快派人去。”王晶有些激动。
“贤弟莫急,待我领一队人马前去支援。”
“有哥哥在我就放心了,望哥哥你早去早回,军中不可一日无粮。”
“贤弟放心我去去就来。”言罢王晶调了一队人马前去救援。
粮队已无大碍,王晶接下来就是攻取武州城了。
王晶派出全部人马,猛烈攻取武州城,一连数日,久攻不下,辽军守将,料定王晶乃是一毛头小子没啥能耐,于是想出一条计策来。
这一日,武州城北门突然大开,守将率领人马弃城而逃。王晶大喜:“这辽军不过如此,照此下去,拿下大同府指日可待。”于是他率领宋军占领了武州城,等待粮草的到来,然后挥兵北上攻打大同府。
正当王晶乐不可支的时候,一员小校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。
“将……将军大事不好。”
“出什么事了,这么慌张?”
“敌军回来攻城了。”
“什么!快带我去城楼。”王晶急忙登上城楼观察敌情。
只见武州城四周,辽军围得是水泄不通。王晶这下慌了神,他赶忙问:“有没有派人出去求援?”
“回将军,我军无一人杀出重围去报信。”
王晶心想:这该如何是好。
就在这时,有一人提议道:“将军,今夜我们何不趁敌人立足未稳,杀出重围,倘若等敌人稳住阵脚以后,那我军就凶多吉少了。”
王晶心想:说得有理。于是下令:“今夜三更做饭,大家酒足饭饱后,跟我一起杀出重围。”
当夜,宋军酒足饭饱之后,一个个厉兵秣马,城中一声炮响,宋军杀出城门,往南而逃。辽军丝毫没有防备,被打了个措手不及,但宋军伤亡也很惨重,一个个狼狈不堪。
王晶一路狂奔,眼见就要逃回宋朝边境,突然眼前杀出一队人马,正当中一面大旗迎风飞舞,上写一个大大的辽字,王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。
对面的辽军少说也有几万人,此时王晶身边只有不到一万人马,士气低落。
为了鼓舞士气,王晶大喊道:“前面就是宋朝边境,我们一起杀过去,就回家了。”
众将士归心似箭,大家齐心协力,开始了冲锋。
辽军早已做好了准备,他们怎会放虎归山,势必要杀光这支宋军。
很快双方展开了鏖战,宋军前仆后继的往前突围,辽军则毫不退让的封堵,双方杀的尸横遍野,血肉模糊,眼看宋军就要消亡。就在这时,辽军背后传来一阵骚乱,王晶定睛一看,是大哥,大喜道:“援军来了,弟兄们冲啊。”这就犹如打了一针强心剂,宋军顿时士气大振,喊杀声震天响。
很快两支宋军汇合在了一起,开始撤退,但辽军紧随其后,不依不挠,由于辽军攻势很猛,宋军被冲的七零八落,只能分小股突围,而此时王晶也和大哥冲散了。
王晶的大哥深记出征前义父的嘱托,于千军万马之中寻找王晶。
终于在不远处见到了王晶,此时他正被一群辽兵围困,王晶的大哥一声虎吼杀进重围救出了王晶,二人朝边境逃去。
突然一员辽将引一队人马杀了过来,王晶大哥拼死抵住,掩护王晶逃跑。王晶大哥一人力战数十人,刀光剑影,一个个辽兵应声倒地,但最后体力不支,被辽将一棒打翻在地,头盔里渗出了鲜血,昏死了过去。
这时王晶重新集结了宋军,杀将回来,将大哥救了回去,逃回了太原府,就这样这次伐辽以失败告终,而王晶大哥生死未卜。